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
主席先生,各位同事:
很高兴出席今天的峰会。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各国领导人齐聚纽约,共商发展大计,具有重要意义。
对各国人民而言,发展寄托着生存和希望,象征着尊严和权利。正是带着这个愿望,15年前,我们制定了千年发展目标,希望帮助亿万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回首过去,我们经历了全球经济持续增长,也承受了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我们见证了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也面对着南北发展失衡的现实。我们既为11亿人民脱贫而深受鼓舞,也为8亿多人仍在挨饿而深为担忧。
环顾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要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包括最近发生在欧洲的难民危机,根本出路在于谋求和平、实现发展。面对重重挑战和道道难关,我们必须攥紧发展这把钥匙。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主席先生、各位同事!
本次峰会通过的2015年后发展议程,为全球发展描绘了新愿景,为国际发展合作提供了新机遇。我们应该以此为新起点,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我们要争取公平的发展,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各国都应成为全球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不能一个国家发展、其他国家不发展,一部分国家发展、另一部分国家不发展。各国能力和水平有差异,在同一目标下,应该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要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提高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给予各国平等参与规则制定的权利。
——我们要坚持开放的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方。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要打开大门搞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更加自由便捷地流动。各国要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经济,实现共商、共建、共享。要尊重彼此的发展选择,相互借鉴发展经验,让不同发展道路交汇在成功的彼岸,让发展成果为各国人民共享。
——我们要追求全面的发展,让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在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的同时,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要促进创新的发展,让发展潜力充分释放。创新带来生机,创新产生动力。发展中的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各国要以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潜力、增强增长动力,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
主席先生、各位同事!
2015年后发展议程是一份高标准的任务单,也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倡议,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努力实现合作共赢。
第一,增强各国发展能力。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本国自身努力。中国人讲:“量腹而受,量身而衣。”各国要根据自身禀赋特点,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国际社会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能力建设,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支持和帮助。
第二,改善国际发展环境。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各国要共同维护国际和平,以和平促进发展,以发展巩固和平。发展还需要良好外部制度环境,国际金融机构要加快治理改革,多边开发机构要增加发展资源。
第三,优化发展伙伴关系。发达国家应该及时兑现承诺、履行义务,国际社会应该坚持南北合作主渠道地位,深化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支持私营部门等利益攸关方在伙伴关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四,健全发展协调机制。各国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避免负面溢出效应。区域组织要加快一体化进程,通过域内优势互补提升整体竞争力。联合国要继续发挥领导作用。
主席先生、各位同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立足自身国情,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中国基本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少了4.39亿,在教育、卫生、妇女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发展不仅增进了13亿多中国人的福祉,也有力促进了全球发展事业。
60多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发展合作,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其中700多名中国好儿女为他国发展献出了宝贵生命。
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原则,同各国一道为实现2015年后发展议程作出努力。为此,我宣布:
——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
——中国将继续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力争2030年达到120亿美元。
——中国将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
——中国将设立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同各国一道研究和交流适合各自国情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
——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
中国也愿意同有关各方一道,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早日投入运营、发挥作用,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贡献力量。
主席先生、各位同事!
中国郑重承诺,以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为己任,团结协作,推动全球发展事业不断向前!
谢谢大家。
把“三严三实”作为终身践行的基本修养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三严三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为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基本遵循。党员干部要将“三严三实”作为终身践行的基本修养,体现到具体工作中,真心做个好党员好干部,用心做些实事好事。
实现外在约束与内在自觉高度统一
把党和人民的要求固化于身,是“三严三实”的基本指向,这一指向在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作为用科学理论武装、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承载中华民族复兴使命的先进政党,我们党对自己的党员干部不但有遵纪守法要求,而且有更高的理想信念、更严的遵规守矩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求。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尤其要有更为严格的从政规则。只有践行“三严三实”、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证我们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
“三严三实”要求是制度规则、纪律规矩、组织要求,既需要从组织和制度层面保证贯彻落实,也需要党员干部自觉领悟践行。党员干部只有把“三严三实”内化于心,才能自觉将其外化于行,实现外在约束与内在自觉的高度统一。具体到党员干部个人,就是要做到固化于身。固化于身是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统一。王阳明认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就是说,圣贤并非可望而不可即,有“良知”的凡夫俗子也可成为圣贤。而“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不断修身律己,做到知行统一,践行为善去恶,努力格物致知,就能达到“好人善行”的境界。
当前,在充分肯定党的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或重或轻、或多或少的人格分裂现象。比如,有的领导干部台上一套、台下一套,人前“光彩照人”、人后“污泥浊水”,左手反腐倡廉、右手贪污受贿,等等。可以说,这是当前领导干部身上存在违背“三严三实”要求最典型的表现。
党的理想信念、路线方针和党纪国法、制度规矩,是“王道”和“霸道”的统一。“王道”和“霸道”只有落实到每一个党员干部身上,化外在的约束(他律)为个人内在的自觉(自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加强自我修养,坚决防止和克服各种灵肉分离、人格分裂现象,下功夫修身律己、健全人格、完善自我。“三严三实”给我们修身律己、知行统一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党员干部来说,“三严三实”是一辈子管用的,需要终身去努力践行。要坚决克服“三严三实”要求与己关系不大的念头,也不能有“三严三实”要求太高的想法,而要清醒看到自身不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在反省自我、提高自我上下功夫。
时时事事践行严实标准
“三严三实”深刻揭示了做什么样的官、怎样做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具体到每一个党员干部身上,就是严格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修炼自我、提升自我,时时事事践行严实标准,尽自己所能多做实事好事。
“三严三实”强调修身律己、做事用权两大内容,前者是对党员干部的品德要求,后者是对党员干部做事的作风要求,两个方面内容的关键都是“严”和“实”。“三严三实”的基本要义,是党员干部要在修身律己、做事用权上有更严更实的要求,要更严格、更实在地做个好人好官、做更多更实的好事。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一时一事做到“三严三实”比较容易,但言行一致并一以贯之地做到“三严三实”并非易事。可以说,党员干部领悟并践行“三严三实”,最难也最可贵的是时时事事都体现“三严三实”,终身都自觉践行“三严三实”。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自强不息、宽厚包容的高尚品德,这已渗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化最可宝贵的精神因子之一。“天行健”,就是永不停步、自强不息、奋斗终生。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自觉把“三严三实”作为终身修炼的座右铭,严于律己、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当前,有的领导干部职务高了、年龄大了,就有明哲保身、得过且过的松劲现象,觉得过去苦过、累过了,现在可以轻松轻松了,进取心丧失,满足于“保身体、保晚节”,存在“船到码头车到站”思想,希望平平安安等着退休退岗,缺乏终身磨练、持续奋斗精神。这说明有些党员干部缺乏终身修炼自我“筋骨”、终生奋斗的自强意识,离“三严三实”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灵魂深处自我要求还不够严格。践行“三严三实”,必须时时事事践行严实标准。
用好手中之权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权力是一把高悬头顶的“双刃剑”。对领导干部来说,是否真正践行“三严三实”,最大的考验是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为谁用权、如何用权。权力用得好,造福人民;权力用不好,就会损害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
领导干部手里大多握有权力,要决策行事。领导干部决策行事就会涉及不同人、不同群体的利害关系,自己也会面对各种诱惑考验,遇到大小泥潭陷阱。所以,对领导干部来说,大量的、实在的也是最主要的考验,就是如何决策用权。一个人走上领导岗位,源于党组织的培养、信任和重用,必须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如果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正确对待权力,不能严以用权,就会玷污人民所赋予的权力。如果私心膨胀、物欲横流,目无党纪国法,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搞权钱、权色交易,损公肥私、贪污受贿甚至祸国殃民。
领导干部如果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难以弥补、难以挽回,更谈不上“三严三实”。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就要敬畏权力、慎用权力,时刻警醒自己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努力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多做好事实事,决不滥用权力谋取私利。作为领导干部,不以权谋私只是起码的底线要求,仅仅满足于不想、不敢、不去以权谋私是远远不够的。践行“三严三实”,还必须运用手中的权力,积极主动有作为,尽心尽力履好职,更多更好地干事创业,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把“三严三实”落到实事实处
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是终身的,践行“三严三实”需要终身磨练和努力。虽然每个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大道至简,践行“三严三实”是有基本规律可循的。只有遵循这些基本规律,才能把“三严三实”落到实事实处。
一要守住底线。守住底线,就是要有底线思维,绝不越雷池半步。遵守党纪国法,坚守党性的“底线”绝对不能松动。守不住底线,就会犯颠覆性错误,人生考试就会不及格。守住底线是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最起码要做到的。
二要跑出亮点。党员干部需要不断修身养性、提升自己、战胜自我,与自己有限的人生赛跑。不能满足于做不犯错误、无过就是功的“太平官”,还要有更高的目标追求,使自己的人生有些“亮点”。为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踏实努力,坚持人生以事业为重、为官以民利为先,努力锻造自己的有为人生。
三要追求高分。从党和人民的要求、从自我奋斗的目标来说,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应有更严更高的“高分”要求。所谓“高分”,就是在尽心履行好岗位职责、为党和人民尽力做好工作的基础上,有牺牲奉献精神,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花在做事创业上。尤其是对年龄大了、即将退休退岗的领导干部而言,人生的考试并没有结束,考卷还要做下去。而且,人生能不能有个“高分”,既体现在在职在岗时经得起考验、多做实事好事上,又体现在退职退岗后的人生追求上。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奋力实现中国梦——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
又是一个洒满金色的秋天,又是一个喜获丰收的季节,继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后,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我们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节日的祝贺!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广大海外侨胞致以亲切的问候!
66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从此,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篇章。66年,在人类发展史上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在这个时间段内,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相继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呈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创造了波澜壮阔、沧桑巨变的历史。我国从一穷二白到经济总量跃至世界前列,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还要继续奋斗,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努力。中国梦必成,中国人民必胜!
古老的中华民族何以能重新焕发青春活力?积贫积弱的中国何以能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从根本上说,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顺应世界潮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变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今天中国的繁荣和进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指引我们胜利前进的旗帜!66年的辉煌成就,归功于伟大的中国人民,归功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归功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就是我们进一步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总揽全局、运筹帷幄,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扎实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党中央坚持正确方向、突出制度建设,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魄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啃下了一些多年来难啃的“硬骨头”。党中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厉行八项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坚决纠治“四风”,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构政治生态,凝聚了党心民心。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谋划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拓展对外开放和外交工作新局面,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这些新成就新变化,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既面临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前进过程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奋力实现中国梦。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统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三大战略举措,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针对如何顺应人民期待、稳步实现中国梦而提出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擘画出清晰路线图,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中心任务。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来,紧紧围绕“四个全面”谋划各项工作,在贯彻落实上凝神聚焦发力。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研究和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科学判断形势,坚定改革信心,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切实做好“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道路决定命运,奋斗成就梦想。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行,用我们的不懈奋斗和辛勤汗水,共同创造中国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更加壮丽的篇章。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主体意识及话语体系创新
目前,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文化主体意识的不自觉问题,二是话语体系对接存在的内在紧张和冲突问题。这些问题掣肘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效果的提升。为此,需要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文化主体意识,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传播话语体系。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话语体系创新应在创新话语体系方式、提升话语质量和赢得话语权等方面着力。
一、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主体意识和话语体系结构
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价值观背景下,在西方势力不断兜售“意识形态终结论”以及国内一些人主张“淡化意识形态”的喧嚣中,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要增强“我们是谁”的文化主体意识,增强自我意识、自为能力,防止纷扰下迷失自我,保持政治定力和文化自省。人的主体性不是抽象的,其确立的最重要标志是自我与外物和他人的区分意识和关系建构能力。对一个民族来讲,主体性是“民族自我”,对一个国家而言,主体性是“国家身份”,所谓热衷“全人类主体”的主张不过是以“膨胀的自我”或“迷失的自我”表现出的两个极端。而“为什么而为”的问题是高校意识形态文化主体意识的更深层次的一个方面。科学无国界,但知识分子有祖国。高校知识分子集中,堪称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和论辩、交锋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主要争夺对象,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必须站位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改革的得失成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坚定有效地推进。
话语体系或者话语要素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构成。任何思想理论要获得话语权,既要重视“说什么”,更要重视“如何说”。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作为一种“言教”方式存在,话语体系是其实现建设目标的主要形式、工具和媒介,获得话语权是实现其教育效果的追求所在。
“话语”即言说。现代意义的“话语权”所强调的不仅仅是说话和发言的资格,而主要是指话语的影响力、主导力和作用力。在当今世界,话语权是重要的文化力量和政治力量。
从教育学角度对教育者话语权研究的主要观点认为,现代意义上教育者的话语权并不既定拥有,要靠争取才能“获得”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话语体系是围绕实现建设目标,由教育主体主导的,包含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质量,以追求实现获得话语权为标志等中介性要素构成的复杂体系。
首先,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话语内容在其话语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它决定于教育内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具有确定的规定性。如,以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主渠道的思政课为例,每门课程都有其基本概念、原理和框架体系。但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而需要在话语内容上进行话题设置。话题即问题,抓什么样的问题作为话题是决定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尺,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话语体系,首先要解决话语主题、话语内容问题。话题设置上要有现实针对性,包括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甚至敏感问题。只有话题设置是师生共同关切的问题,才能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教育效果。
其次,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话语方式是其话语体系中的基本要素。现有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话语方式一定程度存在着生、冷、硬的问题,导致入耳难。过度使用政治性话语、宣传性话语、政策性话语的习惯,造成当前的话语困境。反思这种困境,好的道理没有讲好是必须正视的一个原因。过于抽象的话语影响的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影响的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形象。如果大学生不愿听甚至厌烦教育者的话语方式,又怎么能达到真懂真信的效果。
第三,从效果上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话语质量、话语权是其话语体系最具有价值的要素。所谓话题设置、话语方式所达到的话语质量,最终是为了获得话语权。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话语体系,追求的是积极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话语主导权。目前,与我国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投入相比,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远没有获得被期待的话语权,主要是我们还缺少话语的自主能力、独立意识以及理论自信和积极有效的传播意识,教育者与大学生话语体系对接还存在着内在紧张和冲突问题。
二、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创新的着力点
从问题角度看,首先是教育者的话语体系存在问题。概括地说,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用别人的话说别人的事。这里的别人实质上是指能够在文化上实际影响我们的文化体,当前主要指西方文化。我们不排除,部分教育者在不自觉中做了西方思想和价值观的传声筒,但最值得警惕的是,现在高校一些人立场不清、“唯西是从”,热衷于传播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而对民族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和否定态度,把涉及西方的理论及研究的就认定为学术,而对中国的理论和研究则视为只有政治而无学术,公然把学术和政治对立起来。出现了研究西方经济学而歧视研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西方哲学而贬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象;更有一些人把成为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当作一种追求,自觉为西方代言。这就从根本上消解了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和影响。二是用别人的话说自己的事。用别人的话说自己的事情,有自身理论功底薄弱的问题,但其存在的风险是用西方的理论裁剪中国的实际问题,这从根本上颠倒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工作,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三是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事,用中国语言讲中国故事,这方面我们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
上述问题说明,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必须不断强化“学术研究无禁区,教育教学有纪律”,其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意义重大。也就是说,教育者的职责是在课堂上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流文化,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通过教育者的努力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支点。教育者如果背离了正确方向,就必须得到制止。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问题,还表现在教育者话语体系与大学生话语体系对接存在的内在紧张和冲突问题。这也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更为重要的、需要我们着力破解的困境。
如何破解这一问题呢?基本思路应该是聚焦并围绕中国道路而展开话语体系的创新。创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要针对其目前薄弱环节着力,特别是对其政治话语的硬度、强度,理论的抽象与枯燥作柔性和具象的处理,以实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接地气”。教育者要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坚定的立场、理论的创新力等自觉的文化意识。话语创新要着力于研究意识形态话语与实践、与时代、与对象、与表达方式等的关系。
解决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要联系国情,要说中国话。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聚焦的话题应与中国社会的实践、当代民生紧密相连,只有贴近国情、民情,回应中国问题,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作用才能进一步显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作为一种思想理论教育,一方面,理论自身的本质性、逻辑性、严谨性和对现实的超越性特点,容易给人造成远离现实的“无用感”;另一方面,过度强化的政治性话语和宣传式话语的惯性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而联系中国国情与实际讲中国话,从话语内容上可以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从而可以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叙事话语分量。通过加强陈述的真实性,把教育者的观点、立场和价值观具体化,以实现教育效果。完全脱离现实,会使理论空泛,而完全依附于现实,又会使理论失去其超越性与引导力。联系国情讲中国话,就是要把说理话语与叙事话语统一起来。同时,理论联系实际,还要关注大学生学习生活,关注大学生思想,让理论理性在生活实践中获得张力和活力。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说什么,怎样说,都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这是联系国情说中国话的价值旨意。
一是要紧跟时代说现代话。任何时代都有其自身的时代特征和语境。实践在发展,理论要创新。每一次理论创新都必然伴随话语体系的创新。在21世纪时空变幻速率不断加快的情势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既要有国际视野,也要有中国特色,既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建设,也要紧密跟踪学术前沿,不断创新话语体系,凝练出有感召力的时代话语,与时俱进地增强话语魅力。
二是要面向对象说学生听得懂的话。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用学生的方式帮助学生精神成长、政治成熟,只有适应对象的话语体系方法才能有效。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政治性与大学生自我发展和个性发展“实际需要”的张力差距,使得解决国家意志与个人意志的融合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更是从国家民族发展高度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项工作,可为什么这样一项具有真理性和价值性的工作,却遭到学生的“排斥”呢?这与以往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忽略大学生的个体需求和特点有直接关系,任何教育目标,如果它未与学生的价值需求联系起来,并成为学生心中的信念,这样的目标显然只能是外在的,是难于内化于心的。
如果说话语是交流工具,那么,受众的知识状况、思想状况、环境等因素都会参与话语权的塑造。只有贴近大学生思想,以学生为本,尊重和熟悉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习惯,才能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话语的价值引导力,实现思想的影响力和教育力。在今天文化价值观多元的复杂环境中,在信息渠道日益多样的现实背景中,惟有读懂对象,激发兴趣,消除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话语系统与学生话语系统的距离感,才能为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实效创造条件。再抽象的道理也是说给学生听的,只有贴近学生的社会背景、心理状况、疑惑所在、情感所需、利益所求和关注的兴奋点,才能深入人心、获得认同、形成共鸣,收到最佳效果。没有对象感的套话如同射箭不看靶子。所以,马克思主义要在大学生年轻的心里扎下根,亟须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教师读懂对象,了解学生立场。
三是意识形态教育要说通俗话。讲通俗话解决的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学生接受过程中专业化与非专业、理论抽象性与具象性的矛盾。列宁曾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表达的可领会性”是言语的有效性原则之一。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都有其既定的理论体系,有其专有范畴、原理和方法,这与大学生专业和日常思维的“兴趣爱好”客观上有一定距离。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虽高,但他们毕竟不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出身,其专业话语系统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话语系统差异较大,为了达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效果,就必须使理论表述、解读通俗化、形象化,以有利于大学生接受。通俗化过程是遵循和领会理论本质的前提下把抽象理论转译为生动、有趣与对象接受水平对接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喜闻乐见。使用的话语体系应多角度、多层面、多样化和富有个性,从而更准确鲜明、生动活泼,平实和朴素,使理论通俗易懂,使理论更精彩、更富有趣味。
三、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创新需要解决好的矛盾关系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创新,实质上是要通过话语创新,有效回答新形势下中国社会实践的新课题,解决大学生思想中的新问题。为此,要处理和平衡好以下矛盾:
首先,要协调好理论规范性和话语通俗性的关系。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承担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思想,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职能,重在“说理”,目的在于达到“理论坚定”。通俗化是使理论表达浅显易懂又不损害理论原意,实质是理论的“科普”工作。通俗是为了普及,普及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要使大学生接受,首先要使思想政治理论本身通俗化生动化,理论讲授要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同时,通俗表达的边界是对理论转换以“信、达、雅”为标准,让人听得懂,又不能“失真”、更不能“走板和歪曲”,不能脱离理论本意,更不能随意化。通俗化的成效最终还要以是否有利于和推进了理论的掌握为检验标准,这是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教育者理论功底、实践经验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验。
通俗不是庸俗,通俗从表层上看是如何用准确、鲜明、优美、趣味的语言表达抽象理论的问题,深层问题是如何使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表达的内容成为一般原则的问题,从而避免话语体系的超验推论方法。但是,这的确有一个从理论向通俗转换的界限问题,而且,通俗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把握理论,而不是消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性,要平衡好“深入浅出”和“浅入深出”的关系。所以处理好理论规范性与通俗性的关系,才能保证话语创新的正确方向。
其次,要平衡好课程话语导向性和尊重对象话语特点的关系。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政治性对国家来说是一种目的性存在,对大学生来讲是一种工具性存在。针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偏重国家意志而忽略对象意志的问题,我们说的讲学生话实质是要化解这种紧张,找到融通二者立场的共同点。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有交集也有内在差异,为了满足这两方面的需要,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就要追求对国家利益和大学生的利益兼容,并基于国家立足点使之融为一体。从国家立场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一种主流价值观明确的教化活动;从学生立场看,教化要与启蒙互动,教化要通过启蒙来实现,启蒙是为了教化。创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一要以国家意志为话语体系创新依据;二是充分尊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和思维特点,读懂对象,以理性认知方式为途径,培养大学生对其认同以达致对话的共鸣、问题的共解、思想的共识。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教师是话语体系的主体,其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学生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对的实际之一,贴近学生,反映其需要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为根本的是提高对学生的引导力和影响力;话语体系走向学生,最终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论素质,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养成。
第三,解决视野和方法的问题。要处理好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世界性话语体系比较与对接的关系,以及继承历史传统和时代创新的关系。
全球化是当前我们进行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话语创新必须正视的一个真实的环境,不同文化空间的话语体系,尤其是西方文化话语体系理应被纳入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话语创新的研究视野和空间。在意识形态立场、观点等不同的前提下,如何借鉴、借鉴什么,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西方意识形态在认知体系建构上的系统化、理论化,在价值观推介上注重传播的各种方法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但是借鉴要有自觉的主体意识、为我所用的立场,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封闭自语。要学习和借鉴西方意识形态话语注重理性思维和理论系统建构的自觉意识和方法上的艺术,创造出自己的理论术语和理论体系。不同的意识形态对立和斗争,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话语权的争夺。西方的话语霸权和强势,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话语权形成巨大冲击和挑战,但是,正是在与不同话语体系的比较与交锋中,才能创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面向世界,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国际对话中赢得话语权。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党章规定: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同时指出,“有关全国性的重大政策问题,只有党中央有权作出决定,各部门、各地方的党组织可以向中央提出建议,但不得擅自作出决定和对外发表主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全党服从中央,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是各级党组织和每一名共产党员必须严格遵守的铁律,是检验党员干部对党是否忠诚的根本标尺。
我们党是一个拥有8700多万名党员、在1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决不允许各级党组织各树旗帜、各搞一套,决不允许党员干部口无遮拦、为所欲为。否则,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就会大大削弱,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甚至垮台。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人,破坏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问题非常严重。有的政治野心膨胀,搞破坏分裂党的政治勾当;有的把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搞“独立王国”,给党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允许背离党中央要求另搞一套,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在思想上做到同心同德。要加强理论武装,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切实把握核心要义,坚决贯彻执行,决不允许对中央政策说三道四、乱评乱议,甚至对重大政治问题公开发表不同意见。对党员干部思想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该教育的要及时教育,该批评的要勇于批评,该斗争的要旗帜鲜明地斗争,决不能坐视不管、听之任之,甚至掩着护着。
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党员干部要真正做到坚定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端正政治行为、严守政治纪律。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组织。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杜绝“阳奉阴违、另搞一套”。切实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使党内政治生活真正起到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作用,防止自由主义、好人主义、个人主义、山头主义的滋生蔓延。
在行动上不打半点折扣。维护党中央权威不是一个空洞口号,必须知行合一,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党员干部开展工作要以贯彻中央精神为前提,尤其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坚决服从中央命令,决不能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各级党组织要紧握纪律“戒尺”,加强监督检查,坚决反对那些对中央的政策合意则取、不合意就舍的现象,坚决反对不讲纪律、不守规矩,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的现象,坚决反对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目无组织的现象,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征途上,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