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基本情况
1、学科队伍基本情况根据我校其他院系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学历背景和实际研究方向,以及我系教师的学历背景和实际研究方向,可纳入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教师约21名,其中教授4人,占学科总人数的19.0%,副教授3人,占学科总人数的14.29%,讲师13人,占学科总人数的61.9%。学科组成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占学科成员总数23.81%,具有硕士学位的12人,占学科成员总数57.14%。学科队伍中在读博士1人,在读硕士3人。
2、学科方向根据现有学科成员的学历背景和实际研究方向,可初步形成“电路与系统”、“物理电子学”和“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三个二级学科。
3、学科平台和条件围绕我系本科专业建设并考虑到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的实际需求,规划和建设了数字设计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仪器仪表实验室和电子科学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在满足本科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同时,也可供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成员开展基本的科学计算、仿真分析,设计与测试等科研工作,目前正在建设的“超快光学与光通信实验室”在满足物理学学科的光学二级学科的科研工作需要外,也可供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成员开展物理电子学方面的科研工作。
二、学科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在融合和凝练的基础上,在“十二五”末,力争在学科方向建设、学科队伍建设,以及科学研究工作与成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具体目标
1)练好内功,谋求持续、协调发展。帮助学科组成员树立正确的科研理念,提升科研工作的主动性;明确学科组中中青年成员的学科方向和研究方向,并根据研究方向组建科研小组,形成科研合力,提升科研工作的针对性。
2)每个二级学科重点培养2-4名具有较强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较优科研成果的中青年科研骨干。
3)以横向项目和合作研究为着力点,突出应用研究,逐步提升科研水平,增强服务地方的意识与能力,扩展科研视野。
二、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的具体规划
1、 学科队伍建设方面
1)利用学院人才引进政策,引进博士及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硕士2—4名,构建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
2)到2015年底,学科队伍成员中硕士学位以上的人员比例达到95%以上,讲师及其以上职称的成员比例达到95%以上,1-3名成员晋升教授职称,2-4名成员晋升副教授职称,改善学科队伍的职称结构。
3)抓住学校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大好机遇,鼓励在岗青年教师攻读与三个二级学科直接相关博士学位,确保期内至少有4-6名脱岗攻读与三个二级学科直接相关的博士学位,提高学科组成员的学历层次,构建学历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
2、 学科方向建设方面
电路与系统方向:开展现代电子电路与系统设计、虚拟仪器技术与应用、智能测控技术及系统设计、图像处理与成像技术、嵌入式技术及其应用软件研究与开发、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与应用、复杂网络理论与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并初显成效。
物理电子学方向:开展光电子学与光电子器件、微波器件与微波电路、信息显示技术与器件、光纤光学与光通信等方向的研究,并初显成效,开展与物理学学科在纳米光学功能材料及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制备与表征、超快飞秒激光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的合作研究,拓展研究领域。
微电子学和固体电子学方向:开展集成电路可制造性研究、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应用、半导体光电功能材料、功率半导体器件等方向的研究,并初显成效。
3、 科学研究工作方面
1)在学科队伍和研究方向凝炼的基础上,提指标下任务,要求学科成员或科研小组自选研究课题,有针对性的开展较为系统的科研工作。
2)积极与校内外科研管理部门和企业加强联系和沟通,争取获得2-4厅局级纵向和横向课题,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开发。
3)积极与当地企业沟通,争取推荐2-4名成员加入企业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协作。
4)充分利用正在建设的“超快光学与光通信实验室”和拟建设的“纳米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实验室”,加强与物理学科的合作研究,通过物理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传帮带,争取高层次科研课题,提升研究水平。
5)围绕三个二级学科及其研究方向,聘任2-4名在国内有较大学术影响和较高学术地位的著名学者、专家、教授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兼职教授,定期开展学术与技术交流,指导学科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并开展实质性科研合作。
6)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专业建设与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有机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7)向学科成员开放相关的实验室,为科研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8)每年至少邀请1名与电子科学与技术各研究方向紧密相关的省内学者和专家来我系进行学术和技术交流,指导和帮扶学科的科研工作。
9)积极参加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会议,鼓励教师以文参会、以成果参会。每年能够有5名左右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交流成果,了解前沿,优化科研方向。